震撼首发!仅存的西汉草书真迹,全卷无缺损,这是王羲之笔法的源头!
草书这一字体历史悠久,据《说文解字》记载:“汉兴有草书”,基本特点是“存字之梗概,损隶之规矩,纵任奔逸,赴速急就,因草创之意,谓之草书。”由于它并不适用于公文,且书写难度较高,所以最初只在皇室贵胄、世家大族内流行。
图片
到了东汉末期,张芝、索靖等大师的出现,使得这一字体迅速成熟,再由皇象、二王继续发扬,章草、行草、大草都已完善。米芾曾说“草书若不入晋人格,辄徒成下品。”那么“晋人格”的源头是什么呢?答案就是汉代草书。
图片
目前已知的唯一一部西汉草书遗存,便是刘歆的《草书序六艺为九种墨迹》。此作是刘歆奉王莽敕命所写,“六艺为九种”指的是《易》《书》《诗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春秋》《论语》《孝经》《小学》。
图片
此作全卷2000余字,完完整整,一字不缺,相比于西汉简牍草书的笔法稚嫩、内容缺损,《草书序六艺为九种》不仅保存完好,且用笔严谨成熟,结字精严而不失自然,同时没有任何的粗野之气。刘歆作为大学问家,他的字流露出的贵族气、书卷气,开两晋“尚韵”的先河。
图片
《草书序六艺为九种》递藏有序,曾被东汉宫廷、刘备、王敦、王导、王羲之、王献之、梁简文帝、宋璟、米芾、宋高宗、赵孟頫、文徵明等收藏,卷首有“右军之祖”四个大字,即王羲之笔法的源头。卷后还有王献之、宋璟、文徵明的跋文。
图片
民国时期,《草书序六艺为九种墨迹》被以珂罗技术精心复制、装裱成册,全本共42开,纵约30厘米、展开长度超过3米,单字大小约1.5厘米,如今首次公开。王献之在跋文中盛赞:“运笔冲秀隽永,骨采兼绝,行体之极则,非潜思好学如子骏,未易几乎此也。”
图片
明代文徵明也在题跋中点评:“笔法之妙,生平所未经见。古色盎然,照人颜色,恍若太乙藜光犹未散也。”这部作品蕴含着章草、行草笔法的本真状态,细心临摹,可以从根本上纠正“草书不规范”的问题。
图片
图片
《草书序六艺为九种墨迹》笔画圆巧、波磔劲挺,结字扁方紧凑、左收右放,无过度连笔,保持认读性。墨色与笔速同步,急写处略淡,缓笔处浓沉,显书写节奏本真。隶草融合,笔笔遵循法度,无大开大合和丝毫的霸悍,不论是用来丰富技巧,还是纠正“江湖气息”,都是绝佳的“教科书”。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